吃藥之後,然後呢? ——從文明病纏身,到減少吃藥的第三人生
【內容連載】

前言

為什麼能獲得健康的人,總是只有少數那幾個人?

 

「老媽別總是坐著看電視,起來走走啦。」

「好了好了,我已經很累了你不知道嗎?」

 

「要抽菸就去陽台抽好不好?要得癌症你自己得就好。」

「吵什麼?你現在是在吵什麼?」

 

像這樣類似的對話,也不停的在你家發生嗎?還是不想再繼續吵架的你,早已在心中放下了「提醒爸媽健康一點」的念頭?嗯,我們家也是這樣。就算我是藥師、就算我把藥物治療學背誦得滾瓜爛熟、把癌症數據印出來貼滿整間客廳,「爸媽寧願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健康惡化」這件事情,也是一樣的存在著。

好奇怪,就好像他們是「故意讓自己生病」。

明知道這些習慣對身體不好,但爸媽卻持續維持這些壞習慣?洋芋片沒了就補、菸抽完就換下一根?天啊,整件事情不但非常弔詭又不合邏輯。難道他們完全都不相信抽菸會得癌症嗎?難道樓上鄰居糖尿病造成截肢的血淋淋例子,外公為了治療口腔癌而挖去半張臉的例子,他們真的從不在意嗎?還是爸媽明明知情,但他們已經都不想再活下去了、想要故意早點離開這世界?

不,都不是。爸媽這麼努力工作養家,總不會特別故意離開家吧?

但爸媽日常的作為,卻始終與「健康的期待」背道而馳。

家人們「故意讓自己生病」的這問題背後,一定有個我們看不到的盲點存在。一堵你、我、幫爸媽開處方箋的醫師都看不到的高牆,確實阻擋在你我面前,阻止我們往前踏出更為健康的一步。我們甚至還以為爸媽不乖乖聽話,都是故意讓自己生病、不好好照顧自己根本都是在找碴(一開始的那兩段對話,就是我和我爸媽的吵架內容)。

直到我開始環島公益演講、將自己歸零、閉上嘴,用心挖掘我的爸媽與一般大眾「故意生病」背後的矛盾,我才明白,「健康建議無法讓人健康」,這事絕對是必然的。尤其我們平常在網路上、在醫學教科書上看到的這一切健康建議,根本都「設計得讓人無法完成」。從被發明出來的那一刻起,就欠缺了最基本的那項元素—「人情味」。

例如:「你就是要避開過敏原!」這款建議,在一位剛好對麵粉過敏的製麵廠老闆面前,聽起來就是格外刺耳。「請你戒掉飲料!喝水最好!」的建議,若直接告訴一位討厭白開水味道的糖尿病病人,那他甚至連聽都不想聽。而演講時若脫口而出「多運動」三個字,就只會得到全場奶奶們禮貌性的微笑。

畢竟,有誰到了這把年紀膝蓋還能堪用呢?

說得直白一點,那些照本宣科的健康建議,其實連醫護人員自己都辦不到。例如:藥師營養師也很喜歡喝飲料吃炸雞、大夜班護理師得天天熬夜、眼科醫師看診需要常常用電腦用手機。「少吃垃圾食物、早點睡、少用3C產品」,要你穿上白袍、上台衛教說來簡單,但如果此建議就剛剛好跟個人的生活樂趣或工作排斥,那還真是強人所難。你想想,要人家大夜班護理師不准熬夜,那是要人家怎麼上班?

套一句愛喝飲料的營養師朋友說的:「我們喝飲料,都是為了推己及人,苦民所苦啊!」保證讓你笑到彎腰。

「努力健康」的原先用意,本是要讓生命變得更加快樂,在此時此刻卻變得反其道而行。只能照著制式模板執行的「努力健康」,已經變得與「忍耐」等號。而這就是讓我們,以及我們的爸媽無法成功照顧自己、持續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最終,導致了慢性病惡化成臥床中風洗腎、本人久病萬念俱灰、家人被迫辭職照顧、長照補助僧多粥少、政府財政更加捉襟見肘。

如果健康變得只有一種選擇,那麼沒有選擇權利的人們,就絕對不會成為健康的人。有82%的家人都是這樣子度過的,而我和你也已經抽好了號碼牌,排隊等著成為「故意生病」的下一批人。

 

這本書,就是記錄了我放棄教科書上的死板觀念,轉個彎,帶領著我的爸媽、島上的小小人物們更加健康、甚至逐漸減少吃藥的小小故事。每當我練習改變舊有的醫療建議、嘗試將所有建議都添加一點人味,我竟然可以確保我的爸媽、每一位使用者都自願的健康起來。

哦?聽起來這問題很難克服?我們又曾幾何時,能成功撼動整個體制呢?

不,方法還出乎你意料的簡單。

例如,我嘗試邀請每一位想喝飲料、不喜歡白開水味的糖尿病病人,改喝病人自製的果乾茶、陳皮茶,間接移除罐裝飲料裡的含糖量,因而成功控制好血糖、減去了血糖藥。

再來是把「糖尿病不能吃的食物清單」換成「糖尿病可以吃的美食食譜」、「公司附近的減醣午餐地圖」送給媽媽當作飲食參考。在不改變生活習慣的前提之下,我貼心找到了控制媽媽血糖兼顧好吃的減醣飲食法,讓媽媽不會覺得飲食上有太多限制。

我接下來還發誓,要把「多運動」這個令人噁心的名詞丟棄,把它包裝成「勞苦工作者下班後的止痛復健」,讓爸媽工作後也能「為了止痛動一動」。沒錯,美其名是減少止痛藥的用量,然後爸媽就忘了自己正在運動了。

從那天開始,我將所有「健康遇到困難」的病人留下,說要幫助他們減少吃藥、詢問他們背後更關心什麼議題、告訴他們如何處理生活與健康建議之間的矛盾。我會在傾聽之後,給予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建議、行動、懶人包,大大降低了達成健康的門檻,讓新習慣的成效,直接彰顯在使用者下一次的健檢報告上。

然後看著報告好轉的醫師,當然就主動幫他們減藥了。

沒有人情味的建議,是一則無法轉台的廣播節目,它負責把三十年前的俗套講稿朗讀出來,也不管聽眾是不是「根本沒在聽」,只要有念完,它的工作也就結束了。沒有人情味的建議,也是一部萬年不改的老舊法律,不但跟不上科技時代的生活腳步,還會隨時將法條逐一拿出來懲罰人民。既然都拚了命地健康,為什麼還不能夠好好地變得幸福?我們都忘了最基本的事情:健康建議,必須符合一般人的生活習慣。

但平易近人的建議可不一樣!竟能誘發大眾心甘情願的照顧自己,讓生活型態每天二十四小時都浸泡在健康快樂的氛圍裡面。例如:原本不愛控制血糖的林爸爸自己跑去買了一台血糖機驗血糖;原先對於控制腎衰竭已經放棄的周大哥,還把健檢報告從垃圾桶裡撿回家。這一切,都是切切實實在我眼前發生過的奇蹟變化。不論是我的爸媽,還是我身邊的病人,都對於運用「人情味版本的健康建議」感到滿心期待,你我不用再像過去那樣,需要緊盯著被照顧者有沒有完成當天的健康進度。我們不用再為了健康吵架。最後,所有人都能合理的減去服用多年的慢性病處方箋,達成實質上的「真健康」。

我是帶領人們減藥的藥師,胡廷岳。我一直有個夢想,想讓民眾能過上喜歡的生活,慢性病還可以控制得很好。在親自照顧生病的爸媽之後,我才領悟到過去學的醫療知識全都該改一改。若不加入一點人性元素,單純分配給民間的衛教手冊根本就沒有人要看。

為了讓治病的建議,能夠將心比心。我發願環島演講、蒐集民眾心裡最關心的議題,考取了跨領域的糖尿病、腎病、心血管疾病衛教師執照,修取了跨領域的營養、運動、中藥、失能指導學分,也同時攻讀台師大健康促進的碩士學位。像這樣不停地練習賦予能力的技術,都是為了要讓「人情味治病」的夢想,變得更加可行。

謝謝緣分,讓你有機會翻開這本書。我相信,邀請家人永續健康下去的這件偉大小事,你一定也能輕鬆做到。

對我們的家人來說,要不要照顧自己、要不要回診健檢、未來身體健不健康,其實都不重要。你必須先聽他們訴苦、讓他們敞開心胸,他們才會相信你的建議有用。這就是我與你都能成功辦到的力量—人情味治病。

但過去的我,並不是這樣做的。而且我做得很爛。

這就是一切故事的起點。

 

 

 

Chapter    1     為什麼爸媽都要故意生病

 

 

故意生病的爸與媽

 

「健康的人可以有很多夢想,但不健康的人只會有一個夢想。」

我是藥師,但我卻無法預防我的爸媽生病。

時間回到我剛考上醫學大學的那一年,那時候還年輕,血氣方剛的那種年輕,總覺得自己能念醫學大學很強很偉大、很值得走路抬頭挺胸。「畢竟多難考啊?全台有多少人想擠進這個名額,終於被我拿到手了!」你可以想像一位十八歲的高中剛畢業小屁孩手拿著錄取成績、三步併作兩步的跳著走回家,模仿著自己穿著藥師袍的樣子:「每一種藥的作用與副作用我都倒背如流!每一種疾病都能被我藥到病除!啊哈!」

這還不夠。

當我大一上學期一念完《預防癌症》的相關單元,我就帶著初生之犢的勇氣回家提醒爸爸:「欸老爸,你知道吃檳榔喝酒又抽菸的人,得癌症機率是別人的一百二十三倍嗎?你趕快戒!」「欸老爸,你知道抽一包菸就會減少四小時的壽命嗎?你趕快戒!」「欸老爸,你知道就算戒菸之後,原本吸菸的風險還是會累積起來伴隨你一輩子嗎?你趕快戒!」

我爸自然是不理我,然後我們就吵架了(畢竟血氣方剛)。

從我念醫學大學第一天就開始吵,吵到我爸確定罹癌的兩周之前,我們都還在為了「為什麼你不戒菸」而吵架。「要抽菸就去陽台抽好不好?要得癌症你自己得就好。」「吵什麼?你現在是在吵什麼?」

很明顯的,我爸當然都沒有成功戒菸。除了失業沒工作那幾年為了省錢,菸抽得比較少之外,後來幾年的菸癮還越抽越大。然後他就得癌症了。胡蘿蔔與鞭子與發毒誓樣樣我們都端出來用過了,都沒有用,在我爸生病的那天,我除了「你活該」的想法之外,完全沒有感到任何意外。

好奇怪,真的好奇怪,這感覺就好像我爸是「故意讓自己生病」。

 

那我媽呢?媽媽總會比較好說話了吧?因為外婆也有長期吃糖尿病藥的緣故,我擔心媽媽也遺傳了一樣的基因。當課本一提到:台灣女性平均在五十四歲的前後會確診糖尿病—你想的沒錯,我特地在媽媽五十四歲那年,買台血糖機給她當作生日禮物。

「哇,你看看,這科學統計有多精準啊!」媽媽生日那天,我迫不及待地將生日禮物打開、安裝、測量看看媽媽的血糖,哇,確實是糖尿病前期(飯前血糖比標準高,但還不算是糖尿病)!現場搞得好像是我成功幫自己預防生病一樣,我本人超級開心。

「這是好消息啊!提早發現高血糖、控制好糖尿病,這樣我們就可以提早預防併發症!」我甚至還暗暗自喜:接下來的一切都只要照著書上的流程走,我就可以幫媽媽的忙了。阻擋一切失明、截肢、褥瘡、神經發麻的後遺症。你看,念醫學大學多好、多有用!大家都是等到生病了才開始注意身體健康,但我們家的媽媽可不一樣,因為她有個念藥學系的兒子!

「媽,首先是多運動!多喝水!然後我們積極的控制飲食!」

我手指著課本上的〈糖尿病控制〉那一頁。

「不要。太累了。」我媽一面收拾晚餐的碗筷,一面回答。

我竟然又被拒絕了?

難道媽媽也想「故意讓自己生病」嗎?

我不死心,我就是要追問下去:「但如果控制得好,你就不用一輩子吃糖尿病的藥了呢?就算累,為了身體也要維持啊!」我語氣理直氣壯。

這時候我媽才放下手邊工作,緩緩地說:「你想一下,我每天都要去雇主家裡打掃,人家的廁所貴成那樣,我如果『多喝水』,那我要去哪裡上廁所?然後轉換到下一位雇主之間又那麼倉促,我哪有時間可以『好好吃飯』?沒有吃太多飯就已經很不錯了。而且,像我們做苦力工作的人,如果沒有吃飯,就不會有吃飽的感覺,不可能減醣啦!」

「而下班回家『多運動』又更加不可能了。」我幫我媽補充,畢竟我這臉已經被打得夠腫了。

「沒錯,所以還是讓我吃藥吧。吃了無法控制就去打針(胰島素)。」語畢,媽媽拿穩了手上的碗筷,轉身走進了廚房,不想讓我看見她的表情。只留下我一個人陷入了沙發、陷入了長長的沉思。

當下我滿腦子就只有一個念頭:長期跟著課本學習治「病」的我們,是否都忘了如何治療一個「人」了?

課本從來就沒有告訴過我們,健康建議本身,很容易與病人的工作性質互相牴觸。課本也不曾告訴過我們,在健康建議執行的當下,將會給予病人極大的心理壓力。當然了,課本也不會這樣下筆:使用健康建議的諸多限制,將會降低使用者的生活品質、讓他的生活更加難過。

沒有,課本什麼都沒有說。

它只負責把我們訓練成一台健康建議留聲機—負責念出書本裡的文字,而嗓音還是特別討人厭的那種。「遇到A數據,就用A方法處理,若沒有成功就改成B建議。」一邊說,一邊把我們培養成一個眼中只看得到「疾病」、「數字」,而眼裡完全沒有「人」的醫療人員。

說好聽點,這麼做的好處是容易集體教育,但壞處早已顯而易見了:台灣有82%的人口做不到照顧自己     、有70%的洗腎病人來自血糖血壓控制不好     、洗腎成為健保支出排行榜長年冠軍     、台灣的洗腎率蟬聯世界第一(而且連續十幾年     )。還有還有,明明只要驗個大便就有九成機率可以活下來     ,但全台知道有健檢服務的人裡,仍有51%不想做健康檢查     ,大腸癌至今榜首連續十三年     。

慢性病這惡魔會直接造成洗腎、截肢、中風、癌症、肌少症等等,「讓人臥床」的人生休止符。就像爛傷口上的膿,就算勇敢地撒手不管,它也不會仁慈的停止敗壞你我的健康。

身為兒子的我,還想要帶爸媽吃遍迴轉壽司、一起吹熄一百歲的生日蠟燭,還要一起分享快樂與所有生活上的難關。我不要他們明明還活著,卻像是活死人般的看著天花板發呆、每三天插管洗腎一次、半癱中風流口水、躺床躺到全身褥瘡。我不要。

所以我可不能就這樣放棄。

 

我是這樣做的:

既然母親說她的中午只能吃便當,那我就幫媽媽尋找,她的中午休息時間有什麼「減醣便當」選擇,給她一份減醣便當地圖。若當天的選擇不多,提醒她幫一般便當做點變化也很不錯:增加蔬菜量以減少升血糖的速度;把炸雞腿改成烤雞腿,輕鬆減去裹皮上的澱粉與熱量。我們開始合作,一起找到簡單又控糖的方法,讓媽媽的午餐還可以繼續吃便當。

而媽媽的早餐、晚餐時間都能夠好好吃飯,那我就別給限制,只須幫她整理「糖尿病人可以吃的美食清單」。例如,將早餐改成前一天就能準備好的地瓜、香蕉、茶葉蛋,偶爾加入九層塔與辛香料做些變化,適時再配上一杯無糖豆漿,哇,聽起來就好好吃。那晚餐呢?海鮮、青菜,這兩者絕對是最適合糖尿病人吃的食物。清蒸鱈魚、絲瓜蛤蜊、烤蔬菜烤蝦烤干貝,啊,就算是吃著減醣飲食的人,一定也能脫口說出:C’est bon(就算你不懂法文)。

開心歸開心,千萬別忘了回頭詢問媽媽:「媽,這些建議好不好?」

嗯,母親說她很愛吃。很好,那表示就算明後天我回台北了,沒有人可以在家「盯梢」,要媽媽繼續照著做也很容易了。

 

「既然健康建議與『生活』之間有了摩擦,那我們能不能轉個彎,讓爸媽能『同時』保有生活習慣,又能達成健康建議呢?」

「既然健康建議與『工作』之間產生了矛盾,那我們能不能硬要讓爸媽能好好工作,又能同時控制好疾病呢?」

在這時,我終於懂了,「病人」這兩個字之中,最需要被治療的其實是「人」啊。我竟然還曾經抱持著「這都是爸媽活該」、「這都是因為他們從不在意」、「他們根本就是故意讓自己生病」的想法。天啊,我真是個只會死讀書的王八蛋。

從那天起,我就愛上了傾聽,然後偷偷在健康建議裡,加入一點「人情味」的習慣。也在這時候,我漸漸聯想到:那其他家裡沒有醫療人員的人該怎麼辦?我是這樣想的:我照顧爸媽時遇到的問題,是否可以不再是你爸媽家人朋友會遇到的問題。

所以當我爸的癌症好轉之後,我有了一個念頭,將治病的建議人性化、簡單化,應用在我身邊的病人身上、接洽雲嘉南據點的免費公益演講。從洗腎最多的縣市開始講故事:「如何跟我爸媽一樣,身體退化了卻能不怕臥床?」「只要能輕易預防併發症,就算被三高慢性病襲擊又怎麼樣?」

我常常這樣告訴自己:若時間可以重來、若我能重新給予父母親「充滿人情味的預防建議」,這樣一來,父親是否就能免於癌症的侵蝕?母親的控醣生活,是否就能提早過得開心一點?如果人生可以選擇,那我們能不能全都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健康也可以控制得很好?

雖然時間不能重來,但我卻有足夠的時間邀請你,邀請你一起來阻止自己的家庭面臨一樣的苦難、讓生命的最終十年可以不用躺在床上度過、讓其他家人不用辭職照顧、讓撿回來的人生故事可以寫得更加精采。

這些,就是我環島演講的初衷。

「你的人生故事最後一章,可以不用是插管、吃藥、盯著天花板。」

畢竟人生短短一百年,能不要臥床、能減少吃藥最好。

就像我遇到的這位小人物的故事:只喝全糖綠茶的糖尿病林爸爸。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