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糞救地球──改變世界的77種方法
〈導讀〉研究者自得其樂,讀者心生共鳴 /林良恭(東海大學生物系教授)

在大學每年新學期時,我常會面臨如此的情景:剛剛入學、還帶著新鮮氣息的大一生躲躲閃閃進到我的研究室,怯生生地開口問道:「老師!我想做研究,你可以指導我嗎?」我一定會反問說:「好呀!你想做什麼研究?你想到什麼樣有趣的問題了嗎?」在這之後,則是得到一片寂靜……似乎對他們而言,「做研究」和「有趣」是兩條平行線。或許,我們這些整日待在實驗室與研究資料為伍的老師,在學生們的眼裡也並不怎麼風趣,甚至算是相當死板、嚴肅,有時還流於不解風情。
一般人可能都是如此想:研究就是研究,一定要艱深,問的問題要是那種「大哉問」,就像十九世紀英國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所說的:

  膚淺之學乃危殆之事
  窮精深探方能品嘗百靈甘泉

不可否認,扎扎實實的科學啟蒙教育正應如此,這是學校裡的科學教育。可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裡,許多事情的因果關係常常會被認為理所當然,研究者也順勢想當然耳,反倒忽視其背後隱藏的問題。然而,世間萬物有許多事件並沒有標準答案,因此最有趣的事便是透過研究來顛覆既有的想法,看起來無聊但往往是最有創意,甚至還能解決生活上的小困境。

談起諾貝爾獎大概無人不知,尤其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獲獎情形,往往代表的是那個國家的科技興盛與否。然最近才異軍突起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亦吸引不少人注意,當然兩者受到世人禮遇與得獎待遇是迥然不同的。其實搞笑諾貝爾的得獎研究並非胡為亂來,只是你一看他們的研究題目,多半會不禁竊竊偷笑說:唉呦!怎麼有人研究這個?

譬如說,二○一○年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得獎者竟然是我的朋友,中國大陸華東師範大學張樹義教授的蝙蝠研究團隊,他們研究的對象是果蝠,一種以水果為生而分布於熱帶的大蝙蝠品種,而研究題目是「果蝠的口交性行為與交配時間長短關係」。在此得要事先聲明,這些研究成果皆是正正當當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博君一笑之後仍不禁讚佩,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並不會隨年齡成長而衰退,再怎樣的不起眼的現象,也要想辦法找出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找出彼此的關係。更得強調的是,這些研究成果絕非壞科學或偽科學,也不是迷信,更不是意識型態踐踏理智的產物。目前全世界學術期刊超過萬種以上,世界有名的出版社Elsevier就收藏近九百萬篇論文,且這些期刊所採用的匿名同儕審查制度(peer review),多少有助於這些研究成果發表的可靠性。如此一來,閱讀有趣的研究主題就如享受美好的下午茶,擁有如此閒情逸致。

從這個角度來看,羅傑•多布森(Roger Dobson)這本著作鐵定是下午茶時光伴讀的最好書籍,本書原名為Boringology,中文若翻成「無聊學」亦可,不過「扒糞救地球」更是有味道些。作者舉出七十七個不可思議的研究計畫,期望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這麼說並非誇大其詞,而是奠基於有事實根據的高度可能性。譬如說,對一位肥胖的人,閱讀本書會讓你像洗三溫暖似地心情起伏不定,一下子說肥胖的人是好丈夫、給人感覺比較親切和善;下一個主題又說胖子容易被歧視,甚至胖子人數增加將導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增加。看樣子,從現在開始我必須嚴格執行減肥政策才行呢。
雖然,書裡收集的研究題目可說是包羅萬象,主要還是圍繞在人類複雜行為的解析方面,其中最引人側目的研究主題不外乎雌雄兩性之間的性事,而這也是所有人類無法擺脫掉的研究興趣。即使這類問題並不算新穎特出,但其推陳換新的證據與見解常常令人振奮,譬如接吻的祕密、一夜情、男人尺寸、女性身材等等篇章,不僅研究者自得其樂,讀者也能心生共鳴。

至於各種動物的生活史,書中亦匯集許多有趣的研究主題;請想想看,義大利兩間著名大學Padova和Trieste的研究人員蹲在地上觀察烏龜翻身的動作,真的是如俗話所說「吃飽沒事幹」嗎?細究之下我們就會知道,這樣的研究成果與大腦左右發育的解釋極有關連。讀過這篇文章,你不得不佩服這些好奇寶寶,因為他們就是不在乎世人對他們的看法,堅持追根究底的研究精神。

從演化觀點來看,人類與其演化道路近親的靈長類相比,最大差異之處是我們有一顆大腦袋。靠著它,讓我們仍能在演化路途上飛奔向前,讓我們能夠常常歪著頭,冷眼打量,內心質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或許,做研究的趣味就是從此處萌芽。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