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台灣人四百年史
〈導言〉藝術的另異社會跨越 /陳愷璜

台灣史觀建構:回應當代民族主義的必然
「在當代台灣的歷史上,1980、1990年代,是台灣政治與文化本土化、台灣化的關鍵時期。就文化的轉變而言。這個階段是台灣民族主義在文化界傳播發展的高峰。追求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建立具有主體性的台灣文化理念:台灣文化民族主義。最顯著、最值得關注的是文學、語言與歷史三個領域」(台灣中央研究院蕭阿勤教授語)。此即台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的主要部分。

這正是史明(施朝暉)先生高瞻遠矚的早於1960-70年代,便以歷史的主體性思想變革作為革命建國志業的大纛,著書《台灣人四百年史》的重要立論之一,以台灣民族主義之根本作為左派唯物批判立場的另一平行思想參照,並且以此作為他在思辨之外身體力行打倒外來國族政權的革命性思想根據。作為一位具有歷史宏觀的革命性人物而言,數十年間他的相關著作無數,卻也因為他對於傳統馬克思主義的深刻修為與體認,一般人並不容易從他的相關政治思想著作,了解民族主義理論攸關台灣史觀的細節生成,更不易從他的輾轉台灣、日本、中國、台灣的實際帝國殖民地文化傳承中的對抗、投身理想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祖國(台灣)建國革命等時空迴圈歷程中,看出何以他的生命歷程與台灣的史觀之間的綿密呼應關係。其不僅是亞洲地理上的移動,更是實際思想與身體實踐之間的雙向辯證,這使得《台灣人四百年史》儘管重要卻無法快速於社會大眾之間擴散、推廣,僅止於一定程度的社會運動家精英、知識份子們所可能主動接觸,誠屬可惜。於今經由創作二十餘年的政治批判漫畫家邱顯洵以當代手繪的批判性畫筆重新與史明先生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力作跨代對話,給予當代跨世代關注台灣歷史的人,開啟了這個時代大眾普遍有效的閱聽方式與歷史對話可能!

其實,在史明先生完成《台灣人四百年史》之後數年,也曾試圖以更容易推廣的知識思想改造方式,自己繪製出版過一小冊的《台灣人四百年史》漫畫版,惟表現方式依然充盈著歷史哲思式的政治概念而並不太容易閱讀。儘管他自己並不自知,該漫畫版的圖版表現也異常的具有藝術性,而失去原來規劃符合社會大眾閱讀的目的,因此印量並不大也沒有能再版!正在此頻臨絕版之際,顯洵先生以兩年半的冗長時間重新閱讀再加上史明先生的口述田野查考而繪製版面構想,以歷史分期繪製、更與史明先生經過無數次的人、事、物細節討論修正。於今才得以在史明先生百歲壽誕之年完成此跨時代力作,令人既亢奮更令人期待此書可能生成的文化作用與社會影響,特別是文化主體中台灣史觀的社會廣披之效,則更是令人引頸期盼。

呼應時代文化生產邏輯的轉換
以藝術手繪(類型漫畫)的完整方式重新詮釋史明先生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自然是台灣史書自出版接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創舉,也是當今文化生產與再生產的社會系統環節中非常重要與積極的層次、面向與意義。我們都已經深刻地覺察到當今世界知性界面的不停歇激烈改變,也已經徹底意識到新世代人們掌握過往時代的文化、歷史內容。因此,如何以當代的方式重新連結起不同時代與世代的重大歷史傳承,正需要如此快意又饒有歷史興味效果的文化轉換。顯洵先生目前於國內幾所主要大學的藝術相關科系教授,挾其二十餘年流暢的手繪藝術專業,除了以富含藝術氛圍的造型與書寫形式,更配合不同的版面規劃給予必要的配色與圖面演繹,藉此細膩的重構了史明先生嘔心瀝血的台灣歷史巨著,表現畫面中儘管只是盡量貼近史明先生原著的歷史概要,卻不乏諸多必要的內容細節,藉以實收歷史振聾發聵之效!這真是一件令人心怡、景仰又稱羨之事,也是對台灣文化圈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之最佳體現、示範,相對於正在快速變動改造中的社會而言,歷史或許儘管可能乍看靜態,卻是影響根深蒂固!因此也是當下最為要緊、迫在燃眉且深具創造性的工作。

藝術表現上的另異對話
我與顯洵已經是相識超過35年的老同學、朋友了!我們從國立台灣藝專先後到法國巴黎留學,從異鄉的咖啡店迴旋到故鄉台灣的大小街頭運動現場,他循步從美術領域擴散到社會政治批判性漫畫,我則從視覺藝術逐步轉換到跨領域藝術社會實踐。此期間我們多所呼應也多所連結,在許多不同類型的社會事件與運動中,我們總也相互提攜、互通有無,說是充滿『另異層次的社運同志』,其實也是恰如其分的共同人生歷程寫照!而這樣的緣分,真正人生難得!於今,他出版了如此重要的文化歷史著作,也得到史明先生的完整授權與肯認,我以執友的身份來書寫這個簡短的導言,實倍感榮幸與珍貴,希望這部書得以讓台灣社會新的世代生成不一樣的歷史認同,具差異褶皺的歷史理解是極為必要且重要的,在不同時代靈光的晃動中,歷史的動能才能有足夠的思辨與批判力量持續的對歷史進行再閱讀與思考,那些行將為歷史所拋棄的事物,才終究能告別歷史!這務必是每個不同時代的人的文化任務,而我們都榮幸地躬逢其盛,謹以此為誌。

2017年2月1日
(本文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