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棻文集──哲學卷
編者前言 /李渝

松棻有一份常讀細讀的書單,沙特和卡繆始終在這書單上。

引領二十世紀歐洲思想及文學的兩位法國作家,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曾加入二次世界大戰地下反法西斯抗德組織,都屬戰後左傾進步人士,後來卻在馬克斯主義、蘇聯政權、阿爾及利亞反殖獨立運動等上意見分歧。前者強調知識份子對政治和社會事件表態,由哲學思維而臻至行動,後者堅持人文精神的完整和反叛的尊嚴,二人經由論戰而終至決裂。

一九七一年中國留美學生保衛釣魚台運動興起,松棻積極投入,走上的是沙特曾經以身作則的行動知識份子的道路,釣運向前發展的期間,在不同的幅度上,竟是身驗了二十餘年前曾經導致二位法國作家激辯和分裂的情境。

隨時干涉政治與社會,還是堅守完整的個人,這是兩個非此即彼、不能兩全的選擇。在後期釣運轉型為統一運動而鬥爭越趨激烈的時候,松棻再讀兩位作家,以及康德、黑格爾、馬克斯等,試著釐清他們的也是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在決定是否與運動繼續走下去以前。在郭松棻的大量哲學文字中,此卷只收錄了有關沙特和卡繆的部份,有關其他哲學家的未發表筆記仍待整理。

這其間,他更瞭解了卡繆的立場,並且認為卡繆的文學才是更動人的,更普世而恆久的。

釣運有其政治現實和吶喊,也有其精神領域和深思,可以是愛國衛土活動、民族主義政治事件,也可以是措探和定位自我的旅程,收集在這裡的文字或能顯現運動的這些多重意義和作用。論者談及郭松棻退出釣運的原因,多指出一九七四年旅行中國大陸造成的反面衝擊,文集或也能延展這樣的觀點,把視線從表層引向內裡,看見不懈的追究和深化的思想,從而明白了不只是一次旅行,更是長久的體念和澄清,才能促成總結性的回歸文學的抉擇。

文評家們說郭松棻的小說在凌厲的抒情底下有一顆燙手的心。使心燙手有幾個熱源,或許是常被歸之於的台灣意識、在地情懷、身份認同、國族民族、殖民後殖民等等議論吧,然而它們更來自潛伏在所有這些底下的,對人,人的處境,與存在的關注,這裡才是他的火點,他加入釣運的啟線,他的文學的礦脈。


無論是政運參與、哲學思索,還是文學書寫,他的心都放在一個追根究底是生活生存和生命的題目上,它們牽涉到意志,呈現於恭整的生活態度和為人做事的原則,不管是以怎樣的渠道、形式或風格來表達,用松棻自己的話來說,都是為了「在精神的廢墟中,絲毫不懷苟且,且有理想地,建立自己。」

──〈編者前言〉李渝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