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謎道場之君自何處來
旗正飄飄
在國外旅行如果機緣湊巧,作者喜歡尋訪中國城;走走看看,瞄瞄同胞異鄉生活,吃頓中國飯解饞;吉光片羽都有意思。

曾在家庭旅遊既定行程之外的義大利古城,意外闖入新僑聚集的社區;有溫州人開的館子供應「桂花炒年糕」,是市售罐裝桂花醬澆在有點夾生的韓國年糕上,被有嘴不識好滋味的兒子大讚為「歐洲最好吃的中國菜」。

也曾在慕尼黑出差,公餘摸到新加坡人開的中餐館裡點了半隻盤底鋪滿豆芽菜的廣式烤鴨,得到大堂上菜敲鑼示眾的高規格接待;帳單換算成美元果然比得上在紐約曼哈頓吃整隻北京烤鴨,超過公司出差單一餐旅費的最高標準,害我回去銷帳的時候被公司會計處要求文字說明。

有關中國城的最遠記憶是幾十年前到美國,還屬「剛下船的」(FOB)身分,在紐約唐人街南腔不通北調,只得以英語點單,被跑堂用台山話奚落:「嗟!唐人不識講唐話!」

後來上了幾盤包子,同伴說:「咦,這家店沒有別的可吃了嗎?」我說:將就吧!廣東話我只會說「包」。因而一桌雞包、叉燒包、臘腸包、奶黃包。

相較之下,當時加州的中國城對「國語同胞」友善很多。七○年代起洛杉磯中國城進駐許多越南華僑,非但沒逼客人講越南話,還都說普通話;大概因為祖籍廣東潮州,他們的家鄉話也不是北美中國城裡的傳統「唐話」。

我在加州灣區居住的時間比在家鄉台灣還久,造訪三藩市華埠頻繁得像閩南俗話說的「走灶間」,可是直到朋友在中國城買了一幢小樓,打算翻修時被鑒定是受到保護的文物,跟市政府打起官司,才醒悟我身邊的「中國城」裡原來處處「古蹟」。

此後再走進落款為「孫文」的大門牌樓「天下為公」,就不再只流連兩旁的食肆和廉價商品,改成瀏覽建物,竟發現中國城身穿維多利亞洋服,頭上卻戴了頂有趣的瓜皮小帽。

三藩市華埠有近三百個傳統僑社,古意盎然的堂號,讓人遙想華僑先民在此落戶的十九世紀。這些聳立百多年的會館、宗親會、和各公所老招牌,隨著中國城的房子加高樓層,和中國趣味十足的飛簷瓦當一起高升頂樓,上面再豎旗杆;除了本堂旗幟,也升美國星條旗、加州大熊旗、和青天白日滿地紅。中華民國國旗在此飄揚,追本溯源應該是孫中山先生以華僑身份被尊為國父,百年以上的僑社組織都和辛亥革命淵源深厚。

可惜母國主戰場休兵,蝦兵蟹將卻爭上了海外中國城的屋頂;換下人家掛了百年的旗幟成了外交業績。台灣官家前任兩老闆各自情鍾「膏藥」和「蕃薯」,公開聲稱「車輪」代表「外來政權」,欲去之而後快;現任這位畫地自限,勇於表態的限於「台灣優先」事務,諸如夜市哪家紅豆餅好吃,或者麵包師傅到哪上學深造? 祖國正朔你丟我撿,形勢比人強,難怪華埠曾有的幾百面青天白日滿地紅一一降下,終至難尋。

三藩市中國城歷經二百年滄桑,僑民世居此地,他鄉早已是故鄉。大清黃龍、共和光芒、人民五星,統統掛上又有何妨?旗正飄飄只因迎風,大江東去正是恆常。


原載於二○一三年六月七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