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
第二章 台語口傳故事及其書面化

第一節    台語口傳故事的起源

台語口傳故事的時期約略從十七世紀初到一九二○年。這不是說一九二○年之後,就沒有民間故事產生,也不是指口傳的民間故事在一九二○年之後就不再靠口耳相傳,而是指原本只有靠口述的通俗文學,到了一九二○年左右開始被人們用文字記錄下來,而且從一九二○年起,台灣開始新文學運動,白話書寫逐漸成為文人的書寫方式,於是要記寫民間故事變得更簡單,往後民間故事的傳播就不再只有口耳相傳一途。

至於為何將台語口傳故事的起始年代定在十七世紀初?主要理由是大約這個時期台灣島上才有講台語的人以群聚的方式定居下來。舉凡人類聚處的社會必有文學產生,而最早產生的文學作品當然是口傳的民間通俗文學,如歌謠、俗諺、笑談(笑話)、神話與傳說故事等,台灣自不例外,其中的笑談、神話、傳說等故事就是最早期的小說。不過台語的口傳文學並不是台灣最早出現的文學,因為在漢人來台之前,台灣島已有原住民定居了。

 

在要說台灣島上的口傳民間故事起於何時已不可考,依語言的不同,最早的應有千年乃至數千年以上,如平埔族原住民與高山族原住民的神話;較晚的也有約三、四百年之久,如較早來台的台語族與稍後來台的客語族的民間故事。流傳至今,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台語族的民間傳說及通俗故事,台灣最早的漢文官方史書—蔣毓英、季麒光、楊芳聲三人共同修纂的《台灣府志》(1685)中就記載了幾則漢人的民間傳說,如沙馬磯頭山(按:鵝鑾鼻)的仙人傳說、半崩山(按:半屏山)傳說等,而成書於一甲子後的《重脩台灣府志》(1746,范咸、六十七合撰)內容更豐富,搜集了更多漢人的傳說故事,如卜解鄭成功的騎鯨傳說、預兆朱一貴的古磚寓言、龍礮的靈異傳奇、竦立安平海邊的飛怪、莊秀才解說番咒故事、紅夷留字一年一晝夜的恐怖桃花源、諸羅兩座山相戰……。這些民間漢人傳說的原始面目應是更完整、更具故事的結構,而且絕大部分是用台語述說和流傳的,因為自荷據時期以降,台灣大部分的漢人誠如《台海使槎錄》(1724)的作者黃叔璥描寫的都說台語:「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淡、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侍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接著又說:「大武郡數處平地涌泉,浸溢數里,土人謂之水。,土音濫,字典中無此字;亦猶大浪泵之泵,字典音聘,土音蚌。又所生少子名曰屘,土音滿,皆以己意撰。」書中不少名詞都直接採用台語的語彙,這一點在其他清代的台灣古籍也出現很多,比如年代更早的《裨海紀遊》(1697,郁永河著)就有許多台語,像「四過」(四處)、「黑水溝」、「紅水溝」、「打狗仔港」、「啞猴」、「番檨(土音讀做蒜)」、「地動」……等,至於年代更晚的古籍之使用台語詞的情形就更多了,甚至連摹寫原住民語彙的漢字也常以台語的發音來音譯,像「麻答」、「麻虱目」、「打貓」、「踏枋」(按:今華語音譯作「達邦」)……,這種情形,並非這些從唐山來台遊宦的讀書人都會講台語,而是他們從福建帶來的僕役或在台灣本地雇用的通譯「教」他們的,這是民間「馬祖宮前鑼鼓鬧,侏羅唱出下南腔」,戲子都唱漳泉語,一般百姓當然也是普遍講台語。相同情形,在清據時期來台工作和遊歷的歐美洋人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甚至到清據末期,洋人所接觸的客家人及平埔族原住民中,很多人都會講台語了,尤其當時較年輕的一輩。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