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謀殺案(林佛兒推理小說集)
〈序〉不遠之處,有礦──我和林佛兒推理小說的緣分 /劉克襄

三十多年前,初到台北,在美洲《中國時報》謀得一工作。這份報紙服務的對象是北美地區的華人讀者,台北設有一辦公室。我在那兒負責一個版面的編務,版面全名叫什麼,已經忘了,只知道整版都要刊連載小說。

當時鎖定的約稿對象,多為大眾小說的文字創作者,凡武俠、探險、愛情、科幻等類型皆無所不包。林佛兒先生即為我們積極約稿的對象之一。

我因而約略知悉,其主持的林白出版社,正以羅曼史和推理小說二條路線,開拓出廣大讀者群的市場。他個人對後一類型尤其執著,日後甚而有意識地肩負使命。不但率先引進日本推理大師松本清張的作品,還在一九八四年創辦《推理》雜誌。

文化圈友人看到其出版社經營得有聲有色,茶餘飯後的閒談中多有共識,推理小說的發展,日後在台灣應該前途大好,除了潛在的閱讀人口,還包括書寫人才的輩出,而林佛兒將會是幕後的重要推手。

豈知,天算竟有一疏,原本預期的推手忽地跳出來。林佛兒長期浸身於推理世界,除了熱中於引進國外經典的推理小說,竟也技癢,躍進這條推理書寫的長河。此後,他不斷地創作,一篇篇皆以推理特有的魅力進行文字布局,或者情境拼圖,再從犯案和辦案等方向切入,完成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並將其中幾篇,交付我們發表。

當時因為編務關係,這本集子的三部小說《島嶼謀殺案》、〈東澳之鷹〉和〈人猿之死〉,我都比讀者早些拜讀。不過,當時只是將它們當做娛樂的推理小說,純粹欣賞劇情的發展過程,兼而享受猜測兇手是誰、研判結局為何的樂趣。

等年歲漸長,再次翻讀這幾部小說,除了重溫小說情節的奇巧,我才有一綜觀的能力,清楚認知這一時期他的推理作品所代表之意義。

若以這三部內容為案例,其實都精彩地呈現了當時台灣社會的浮生百態。《島嶼謀殺案》經由男主角的旅遊風情,陳述了華人世界各地生活圈的面貌,以及都會男女關係的錯綜複雜。〈東澳之鷹〉裡藉著一位女性貿易主管在東部海岸的離奇失蹤,描繪了俗媚的台灣觀光內涵,還有小鎮風物。還有《人》文裡,藉由一隻人猿的表演,促銷壯陽藥物,進而檢視人性情慾的卑微和醜陋。這一時代的生活意識和價值,透過推理的寫實特質,都生鮮地鋪陳出來。

質言之,台灣從農村生活轉型為工商社會,華人如何在他鄉異地孤身勇闖天涯,小人物在社會底層如何掙扎生存等等,整個世代的打拚奮鬥,以及社會光怪陸離、生猛嗆辣的亂象,藉由推理的探索筆法,都淋漓盡致地展露於情節中。

尤其是主文《島嶼謀殺案》,充分烘托出整個背景時代的氛圍。小說內容敘述馬來西亞僑生白里安畢業後,往來香港與台灣做生意。一樁離奇的謀殺案,藉由他的異國婚姻、旅遊,牽扯出許多當時社會的荒謬、浮華。雖然故事的發展,乃至經緯、結局都不難猜測,但書中對當時的台灣、香港和檳榔嶼等地人文風物著力甚深,描述亦翔實而生動。

再綜觀之,林佛兒創作推理小說的年代,許多事物仍是嚴禁的。在推理、偵探這一領域,我因長年身為編輯,清楚看到不少中文創作者,都習慣以國外做為背景,避免觸及一些當時敏感的政治和思想問題。

林佛兒是出版人,深知時代肅殺的背景,按理亦宜謹言慎行。但透過推理小說,他卻無左閃右躲的顧忌,反而以打滾社會的嫻熟經驗,選擇工商和勞動階層做為故事的素材背景,夾敘夾議地彰顯台灣意識。

當代的現代小說善於以隱晦的手法,曲折地說故事方式,呈現藝術的美感。愈年輕世代的作品,情節愈是繁複,但悲天憫人的情境難免流於稀薄,偏離了某些人性的美好本質。

有時展讀當代純文學小說,猛地發現,善於以生動文筆,掌握低下階層細膩生活風貌者,已經不多。更遑論,找到這種原始生命的強大力量。但透過推理直率而潑辣地寫實筆法,有時反而更能貼近生活的本質。

這三部推理小說的背景,還有一個有趣的時間點,多集中於七○年代迄八○年代初。那是農業社會沒落,人文社會式微,眾人熱中於追求物質生活,捨棄精神層次的物慾年代。

回顧其作品,林佛兒的文字簡易通俗、趣味性高,加上接近生活、反映社會現狀。頗具有劃時代的分水嶺意義。在推理不彰的年代,其做為台灣社會派推理小說的開創者早已隱然成形。除了出版和主辦推理小說獎,再回顧這部八○年代的作品,稱其為「台灣推理第一人」,此美譽也不為過。

而跟早年一樣,我仍跟當時的友人一樣繼續深信,推理的市場始終存在,只是尚未被徹底發掘。不遠之處,應該有礦,應該發光。只是,我們始終未遇見那處礦脈。林佛兒則孤獨地挖了一條深長的隧道,在多年以前。他繼續在挖。

關閉窗口